當前,美歐等發(fā)達國家面臨40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局面。高通脹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,削弱了企業(yè)活力和經濟增長潛力,加劇了社會矛盾,增加了全球陷入“滯脹”的擔憂。對于引發(fā)本輪通脹的原因,觀點眾多,而西方政府機構和主流媒體對通脹問題避重就輕,或“甩鍋”其他國家。我們研究認為,西方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才是本輪通脹的根源,其對內治理失序、疫情防范失敗,對外極限施壓、不斷挑事霸凌,加劇了通脹的幅度和速度,可以說是人為造成了全球大通脹,預計通脹還會持續(xù)較長時間。對此,我們要保持清晰的認識,既要找準引發(fā)通脹的真正原因,又要警惕美國快速升息的溢出效應,防范輸入性通脹,建好“防火墻”,維護國內來之不易的穩(wěn)增長、穩(wěn)物價大局。
美歐四十年未有之大通脹
從歐美主要經濟體3月物價水平看,可以說齊創(chuàng)40年來的通脹新高。在居民消費價格方面,美國、德國、法國3月CPI同比分別大漲8.5%、7.3%、4.5%,為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的新高;歐元區(qū)CPI同比上漲7.5%,連續(xù)5個月創(chuàng)歷史新高。在生產資料價格方面,3月美國、歐元區(qū)PPI分別同比上漲11.2%、31.4%,均創(chuàng)歷史新高。本輪全球通脹已經蔓延到發(fā)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,如3月巴西、埃及、俄羅斯通脹率在10%-20%之間,土耳其、阿根廷、伊朗分別為61%、55%、34%,可以說出現(xiàn)了惡性通貨膨脹。按近期公布的4月物價水平看,除美國略有回落外,其他主要經濟體再創(chuàng)新高。4月美國CPI、PPI同比分別上漲8.3%、11%,均高于市場預期,為40年來的歷史第二高位。我國物價水平一直運行在合理區(qū)間,與國外大通脹形成鮮明對照,今年4月CPI同比上漲2.1%,PPI連續(xù)六個月回落,顯著低于其他主要經濟體。
貿易保護主義是大通脹的總根源
面對世紀大通脹,西方政府機構的表現(xiàn)并不稱職,或為隱藏真正的原因。去年二季度,美國物價已經出現(xiàn)趨勢性上升苗頭,美聯(lián)儲用一次性、階段性等詞混淆視聽,寄希望物價回落。今年來,美國總統(tǒng)拜登多次將物價飛漲的原因歸結于俄烏沖突,“甩鍋”普京,甚至還造出新詞——“普京漲價”。這表明,美國政府不愿意正視通脹問題。因此,面對西方國家40年未有之大通脹,我們需用更長的歷史眼光、更寬的政治視野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。
首先,美國深陷保護主義泥潭,經濟讓位于政治正確,是引發(fā)通脹的總根源。貿易保護主義從不同層面提高供應成本,最終推升物價水平。一是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。譬如,中美貿易摩擦,加征關稅直接導致進口價格上漲。二是保護主義阻礙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,不能發(fā)揮比較優(yōu)勢。西方國家鼓吹本地化生產,吸引跨國公司回流,成本洼地吸引力減弱,不再能配置最優(yōu)生產要素。三是美國動輒“長臂管轄”,對特定企業(yè)和產業(yè)鏈進行制裁,人為中斷、扭曲產業(yè)鏈,使供求關系發(fā)生快速變化,價格失去控制。四是保護主義還通過政治施壓、輿論攻擊、道德綁架,讓成本和價格不再是決策的優(yōu)先事項。一些跨國公司受政治和輿論壓力,改變供應渠道,被迫選擇更貴的從而放棄特定市場的低價產品,導致產品價格上漲??傊?,保護主義抑制了全球貿易發(fā)展,削弱了專業(yè)化分工,降低了生產效率,是全球產業(yè)鏈供應鏈暢通的大敵、通脹的“病根”。
其次,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和疫苗“鴻溝”,抗疫沒有成為全球合作的契機,反而暴露了世界治理體系的不足、加深了保護主義的溝壑、助推了通脹的蔓延。2021年初,美國率先研制成功新冠疫苗,并投入大規(guī)模生產和接種。然而,新冠疫苗的囤積和分配不均暴露出的“疫苗民族主義”,使得西方與其他國家的“信任鴻溝”繼續(xù)擴大。經濟復蘇和防疫政策的步調差異使得全球供應鏈運轉失序,不斷推升商品成本。從貿易的角度看,疫苗接種不平等的影響更為顯著,迫使一些國家不得不抱團取暖,加速改變了貿易流向。截至3月,我國已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約22億劑新冠肺炎疫苗,成為對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國家,東盟也連續(xù)兩年取代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。
第三,俄烏沖突的積累和激化,制裁和反制裁的斗爭,糧食和能源價格上漲對通脹的推升作用不可低估。上世紀70-80年代,中東地緣政治矛盾不斷積累,石油危機爆發(fā),是西方陷入滯脹泥潭的根源。今年2月爆發(fā)的俄烏沖突演變可能成為全球政治勢力重新劃分的分水嶺,重塑全球經濟貿易格局。俄烏是能源、 和有色金屬價格高位回落,我們是有條件、有能力、有信心繼續(xù)保持物價的平穩(wěn)運行。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,國內保供穩(wěn)價工作既要高度重視,又要切實做好自己的事情。建議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價格傳導的“防火墻”建設。對可能受到沖擊的行業(yè)和商品價格,分類施策,將輸入性影響降到最低。
(三)價格預期管理要靈活有度,防患于未然,為保供穩(wěn)價營造良好氛圍。由于價格預期有自我實現(xiàn)的特點,預期管理就是為了阻止或改變未來某種不想看到的價格情況發(fā)生。價格預期是什么?價格預期怎么管?這兩個問題都答對了,才是成功的價格預期管理,因此工作難度很大。建議價格預期管理要著力在“未發(fā)”,要有預見性、前瞻性,手段措施要靈活多樣,力度要適當,防范預期強化或自我實現(xiàn)。
(四)做好長期應對準備,擴大產能和物資儲備,提高防范“黑天鵝”“灰犀牛”的能力。俄烏沖突爆發(fā)后,西方試圖將俄打成孤島的制裁措施,不斷刷新我們的認知底線。這再一次提醒我們:不僅要看對方說什么,而且要看做什么,不能將對方想得太好,要做好長期充分準備。當前,建議重點從兩個角度入手,一是強化國家層面應對危機的政策統(tǒng)籌,危機預防措施要管用,主動干預措施要見效;二是適當擴大原油、天然氣、鐵礦石、有色金屬等商品的儲備規(guī)模,提高應對各種不確定性的能力。
(五)大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(yè)集團,逐步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體系。現(xiàn)行全球供應鏈的形成是西方國家長期投資和貿易的結果,發(fā)達國家的大企業(yè)居于主導地位,天然有利于西方經濟體。因此,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,我們既要“強鏈補鏈”降低脆弱性,又要建立自己的“朋友圈”,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(yè),增強供應鏈穩(wěn)定性,逐步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體系。一是深入推進行業(yè)戰(zhàn)略重組,提高宏觀調控的能力;二是通過技術創(chuàng)新增強國際競爭力,形成和強化實體經濟穩(wěn)健運行的實力;三是建立海外資源供應基地,突出上下游一體化,延長產業(yè)鏈的長度和深度;四是對處在供應鏈核心節(jié)點的企業(yè),要加大金融和平臺建設的政策扶持。
作者:盧延純、趙公正(國家發(fā)展改革委價格監(jiān)測中心)